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台湾车辆驾驶技巧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台湾车辆驾驶技巧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这是一个很复杂、很宏大的问题。因为虽然从基本交规上来看,大陆和台湾的交规差不多,比如都是左舵车、靠右通行等。我作为一个在大陆有15年驾龄、在台湾也有2年驾龄的老司机,就谈谈我所知道的必须注意的几个方面吧!
一、红绿灯必须按照箭头指示行进,特别是在台北市内,左转一般都有专用指示标识(←),没有的就要注意此路口是否允许左转;另外就是任何情况下红灯都禁止右转(除非特别路段有特殊信号)!
二、在台湾开车,要特别注意摩托车,就是人们常说的“机车”,一般情况下机车也有专用道或按照规定只能在最右侧的道路行驶,但机车恰恰是最不守交规的群体,你可以看到他们穿行于大街小巷和车流人群中,所以台湾机车的交通事故率非常之高!
三、车辆右转必须礼让行人这点就不用说了吧,国内目前也强制在施行这项规则。在台湾这已经成了默认的规矩,基本上没人会和行人抢道。另外只要有斑马线的地方,哪怕正常直行也要礼让行人!
四、停车必须要注意!因为以前台北有很多路边都是可以停车的,现在改的很复杂了,比如马路边上(马路牙子)画了红色线的路段是绝对禁止停车的,画黄线的路段是可以司机在车上临时停车的,而不画线或画白线的路段则是可以停车的!另外就是停车格子分白色线和蓝色线,蓝色线一般为货车卸货临停区,但是大多标有晚上19:00~早上7:30之间是可以停车的。白色线的停车格则是24H可以停车。注意,停车格子是收费的,一般归市***管理,价格相对于收费停车场比较便宜。还有就是公园停车场大多是公立的,所以也会相对便宜!
五、千万不要跟交警较劲,国内有很多司机跟交警吵架、甚至动手的情况很多了...台湾虽然有“交通大队”,但是跟国内的交警不太一样,在台湾只要是警察执行任务就会配枪,所以千万不要得瑟!而且台湾警察条例很严格,遇到胡搅蛮缠、不配合、甚至暴力抗法的,就会强制带离,情形严重的甚至会使用***!
六、安全带这个问题,其实全世界都是强制系安全带的!但是台湾是规定每个座位都要系安全带,后座也不例外,这点就有差异了要注意!
以上,谈了些我所在意的一些方面,可能还有没想到的,大家有兴趣可以提问!
从武汉至台湾自由行的交通方式,分为岛外交通和岛内交通。就岛外交通也就是武汉至台湾有三条航线可选,一是武汉直飞台湾;二是武汉~上海~台湾;三是武汉~香港~台湾。从票价来说,买经上海中转的往返航班要经济些。就岛内交通来说,自由行的选择就多种多样了,但有一种交通方式是自由行必不可少的选择,那就是台北捷运(地铁)。
从武汉出发到台湾自由行的交通选择方式?
武汉直飞桃园
东方航空、南方航空、中华航空,三家公司每星期有五个直飞航班从武汉到台湾的桃园机场,约需要飞行2.5小时。
武汉直飞松山
华信航空每星期有两班从武汉直飞台北松山机场。虽然班次少,这是最方便到台北市区的航班。飞行时间约2.5小时。
武汉直飞高雄
东方航空每周日、五,南方航空每周日、二、四有直飞航班从武汉到高雄的小港机场,飞行时间约两小时50分。
经香港转机
不能用。主要是因为大陆没有参加日内瓦协约,两岸也互不承认对方驾照,除非您先获得第三地的驾照(例如香港、美国等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) , 然后再获得第三地签发的国际驾照(比如美国)才可以在台湾租车或驾车。
台湾几乎每家都有摩托车,虽然电动车比摩托车更环保也更省钱,但由于台湾地理环境的原因,地势高低落差很大,经常要上下坡,和摩托车比起来电动车动力就不是那么够用了,就如同重庆一样。同时台湾不禁摩,就如同大陆有些城市取消禁摩后,摩托车数量也再暴涨。
不禁摩,不强制报废,杂牌摩托车少,驾驶体验好!(油价就不知道了),如果油价还便宜。不论电动车摩托车,上路必须上牌保险驾证齐全,严格管理,能有电动车好多事?
去过马来西亚两次,导游说,马来西亚有样东西很便宜,但是你们带不走,那就是汽油!折合人民币两三块一升,谁还骑电动车,市区摩托车有专用道,那些人开好快,应该在七十码左右,一直跟大巴车差不多快,靠左行,白天开大灯。差不多都是弯梁,少量踏板,有踏板发动机、弯梁造型,日系本田铃木雅马哈台湾光阳,看不到其它牌子,更没电动车,起码有三十年以上的车,脚踩的,没电打火开关。地广人稀,不强制好多年报废,车况好,汽油便宜,能有电动车什么事!
马来西亚摩托车基没尾箱,没防盗锁,全境一天下几次雨,很奇怪他们不找个地方放雨衣吗?还有就是那些车牌,怪怪的,有白的,有黑的,好多像是塑料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台湾车辆驾驶技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台湾车辆驾驶技巧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dpspw.com/post/5044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