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汽车维修保养 概念 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汽车维修保养 概念 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汽车保养就是行驶了几万公里之后所有要做的项目,小保养就是每行驶5000公里必做的项目。汽车保养最应该保养的是换机油和机油滤芯器,汽车保养最要经常做的是洗车,汽车保养最要经常检查的部位是轮胎表面和气压、机油尺度、冷却水位、刹车油位。 发动机的养护的五要点:
1、使用适当等级的机油定期(每5000公里)更换机油和滤芯;
4、定期(3万公里)保养水箱散热网;
5、定期(4万公里或行驶情况)更换火花塞。汽车保养属于维修一部分
小修是二级维护间隔当中,对临时、局部零件出现的故障进行的修理;
2、一级维护是旧的叫法,现在是指日常维护。日常对汽车进行清洁、检查、紧固、补充等“例行作业”,一般由驾驶员完成;
3、二级维护是行驶一个阶段后对汽车进行全面的清洗、检测、调整、紧固、补充,确保行车安全,一般间隔为8千—1万公里或半年左右,由专业单位完成;
4、大修指汽车磨损到接近极限,动力性经济性丧失,或污染环境等,为了恢复汽车正常功能进行的全面修理,由有资质的专业厂进行。 总成大修已经取消,要么在二级维护时附加小修、要么到大修全面进行。
你可能真的是个汽车小白,不过很多人刚接触汽车时候,都会对某些概念比较模糊,今天我就来普及一下保养费和维修费的区别,老司机勿喷。
我们都知道,汽车每隔一段时间是要进行保养的,保养不是不是简单地没油了去加汽油就可以的,发动机和变速箱内部有很多精密部件,每天相互摩擦,机油/变速箱油在发动机内部起到润滑、降温、减震和清理杂质的作用,时间长了,这些润滑油就脏了,杂质变多,油液变质,起不到很好的作用了。这个时候,就要对汽车进行保养。
一般国内4S店建议是每隔半年或者5000公里保养一次,保养内容主要还是发动机,换换发动机机油、机滤和空滤,这是常规保养必做的三项。
除了以上的常规保养,还有每隔20000公里换一次变速箱油,防冻液等,具体内容根据车况来定。
新车首保是免费的,之后是需要收费,4S店一般每次常规保养收费400元左右,当然BBA可能更贵,1000元左右。外面路边摊便宜,200元搞定,如果自己动手能力强的话,自己买机油,100多搞定。
维修费是指车子出故障了或者出事故了,需要维修,比如玻璃升降按钮坏了或者前保险杠撞烂了,如果汽车在质保期内或者买了保险,这笔钱不用你出。
但如果已经过了质保期或者没有买车损险,那么车辆故障和损坏的话,需要自己掏钱进行维修的。
说白了,维修费就是修车的钱。
修车是趋势,因为现在个人买车的越来越多,中国的人口又如此庞大,所以修车的市场潜力也非常的大,现在学修车的人很多,但大部分水平都不是很高,要想真正学到东西成为修车高手,不但要逐渐在实践中摸索,还要求你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一颗执着的心啊,现在汽修的就业前景也是非常的好!
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。
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繁荣昌盛,收入的提高,汽车也己经成为了家家户户的都能买得起的代步工具,私家车的保有量讯猛增长,汽车已不再是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。我国高档车中的60%以上车主有给爱车做外部美容养护的习惯;中档车中48%以上的车主也开始形成了给汽车做美容养护的观念;中低价格车的80%以上的私车车主愿意在[_a***_]基本技术的情况下自己进行汽车保养和维修。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,由此可见保养维修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。汽车保养维修发展至今己经拥有很成熟的一此经营模式,使近两年消费者的消费理念逐步成熟。镀晶 液体玻璃等己成为现在汽车美容最热的话题了。国内汽车美容行业已经走过了起步阶段,汽车美容项目前出现多样化,高端化的趋势,市场 上也出现了不少“星级美容”的概念。
总的来说汽车保养及维修的前景还是很不错的。
汽车保养和维修的前景还是不错的。
1.汽车在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交通工具,越来越多的汽车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越来越重要。
2.中国的汽车业迅猛发展,从而打破只有外国汽车的尴尬,同时中国汽车业***打击了它国的汽车业,降低了我国公民买汽车的花费。
汽车不再是有钱人的象征,而是家庭的一个重要工具。
3.现在的汽车就好像我们手机一样普及,将来普及率会更高。
综上所述,汽车是越来就会有很多保养和维修前景,同时汽车的维修又分很多项目,有电路,机修,钣金,烤铆喷漆,轮胎修理,电瓶更换,汽车装潢,汽车抢修等汽车相关业务,主要取决于对汽车维修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以及口碑,需要用心经营才有更广阔的前景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汽车维修保养 概念 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汽车维修保养 概念 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dpspw.com/post/52667.html